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 中國農業部近日預計,2006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9800億斤以上,這是1985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首次實現連續3年增產。然而,來自有關方面的信息表明,盡管糧食連續3年豐收,在中國糧食生產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的稻米產量卻出現下滑趨勢。 水稻生產出現的波動警示中國:必須高度重視水稻產業的穩定發展,確保糧食長久安全。 據統計,全國65%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,85%以上的稻米是作為口糧消費,在中國城鄉居民口糧消費總量中,稻谷年消費量達3500億斤。 稻米是中國糧食的“硬通貨”。專家表示,糧食價格是“百價之基”,而稻米又是中國人民最主要的糧食品種,一旦稻米供給不足,人民的生活就會受到影響。稻米供求的細小變化就會導致糧食價格乃至整個物價波動,引起人們的恐慌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價格的3次快速上漲,水稻的大幅減產是主要原因,近十幾年來中國糧食市場曾出現過2次較大的波動,每次都是首先由大米緊缺引起的。 水稻豐歉直接關系到糧食豐歉,水稻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。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,由于中國水稻產業組織化程度低,種稻比較效益低,生產和市場調控難度大,近10年來,廣東、浙江、江蘇因發展工業調減稻田每年減少稻谷產量1000多萬噸,在西部地區,退耕還林政策使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,而東北地區農戶轉種大豆和其他經濟作物,導致水稻種植面積出現滑落。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廖西元認為,中國水稻生產的長效機制缺乏,主要表現為“四重”,即地方政府發展水稻生產的“心病重”、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“欠債重”、糧多糧少時各級政府財政的“負擔重”以及轉變增長方式的“任務重”。而長效機制的缺乏,又使水稻生產的穩定發展難。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表示,在中國提出2006-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萬億斤左右的約束性指標下,水稻作為中國第一糧食作物,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。 專家表示,在當前需求條件下,要保障中國年度消費總量1.9億噸至1.95億噸的稻谷供給量,同時極力減少劇烈波動,水稻發展必須從4個方面著力: 樹立產業經濟理念。要把水稻當成戰略商品來抓,穩定產區,放開銷區,產區要著力將資金補貼用于加強農田基本建設,扶持種糧大戶提高商品率,加強勞動力對口轉移,培訓提高農民非農收入。 圍繞調整結構主線。水稻發展必須在“穩量調優”的原則下,進行一次深層次的結構調整。做好優勢區域發展規劃,推進水稻區域結構調整。逐步推進農田流轉,鼓勵農田向種稻大戶、種稻能手集中,促進符合市場需要水稻品種的連片規模化生產,提高機械化生產和干燥水平,加強稻米營銷,不斷開拓國內外稻米市場等。 抓住經濟效益中心。通過強化政策增效、增產增效、節本增效,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效益,促進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。 依靠稻作科技支撐。在充分篩選的基礎上,根據品種的區域適宜性,在不同區域加強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介,逐步改變品種多亂雜的現象,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。(記者姚潤豐) | ||
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8031333號 網警備案: 蘇公網安備 32011602010191號
民企賬款、農民工工資拖欠投訴電話:83245388 83327150 設計制作:美勝美圖 pan r y